學習不應是種「得來速」

不知是從哪一年開始,原本應該是寧靜、樸實、很個人且低調的「手作」,突然不知怎麼的就變成了很夯、很流行的藝文行為,一堆人瘋狂的到處追逐學習各式的手作課程(花藝、編織、木工、刻章、植栽、裁縫……應有盡有),因為有需求,就會有市場,有市場就帶動商機,然後一堆有本事的,沒本事的,很厲害跟不怎麼厲害的,通通都可以招生,變成老師~而這現象又引發了另一種現象,就是有人在網路的某些角落,開始竊竊私語,而這些竊竊私語又引起了某種共鳴,共鳴之後又轉變成某種形式的仗義直言,有人覺得因著某些能力不足之人的不自愛,會毀了手作課程的市場,有人則批評「某某某,左手學,右手教」,有人也說:「某某某,就算擁有哪裡頒發的證書,但卻是一個毫無美感的人…」總之,原本該是寧靜,很自我探索的手作,卻搞成一堆人吵成一團的奇妙事件,不過隨著吵來吵去,手作課程的熱度,似乎也有了稍稍消退的跡象,台灣的葡式蛋塔效應,真的是無所不在。(我為何會知道這些事呢?我從一位真實熱血參與其中的朋友口中得知)

因著課程,因著學習而網路吵架的事,除了手作課程之外,當然還有更莫名其妙的。

在給孩子上的課程,除了以前所熟悉的才藝班之外,幾年前還出現了另一種新潮的現象─共學,我所知道的,就是一位媽媽,她透過網路看到一些老師的PO文,「感覺」很不錯,於是就透過網路,問問其他孩子年紀差不多的媽媽,看要不要也讓孩子一起帶著輕鬆、遊戲的心情,花點小錢,(大家平均分攤老師的費用及租借場地的費用)讓孩子有事做,而自己也可以喘口氣,偷個閒,這樣簡單、單純的想法,其實還算OK,比較大的麻煩是~無心插柳得到的迴響太熱烈,讓人便失了分寸,忘了初心。

一個小小的想法,莫名的變成了大大的事業,除了自己忙(盲),小孩也跟著忙(盲),而這樣的成功,也讓一些人開始「見賢思齊」的效仿,反正找老師不難,租借場地也OK,招生寫文案的能力,我們的教育也把大家教得挺好的,但在各式被讚美、被包裝的得來速課程背後,也延伸出一堆私下的抱怨或懷著不怎麼善意的攻擊,反正又是像森林大火的吵架戲碼,因著星星之火,開始遼原,有人可能覺得被燒燙傷嚴重,便心痛的退出戰場,只是退出的失落,其實才是正確的新生開始,因為孩子真正需要的,真的是那些看起來豐富、色彩艷麗的課程嗎?亦或是大人為孩子規劃的那些課程,只是大人面對父母角色應有的擔當的合理逃避,所以失敗收場或許才是上天給予人回歸正途的祝福呢!

人的成長,無法快速,就像胚胎從受孕到出生,需要經過十個月的懷胎準備,孩子出生後,也無法像小牛一般,一天之內就能學會走路,當孩子小的時候,我們為什麼能耐心等待他們做好準備,才踏出人生的第一步,因為生命早告訴了我們,學習本來就無法「得來速」。

這些年來,很多事都莫名的飆高速~什麼事都變得快速的同時,不覺得很多事也跟著失去了應該有的正常模樣嗎?因著疫情~人不得不被迫放慢了速度(甚至是得暫時的停頓下來)要從失控的速度中找回正確的節奏,停頓確實是種必需~這或許是疫情背後的另一種祝福呢!(壞事有時未必是真的壞事)

彼得的口哨

https://www.kidsbook.com.tw/books/view_book.asp?id=10105

小山村故事:小權的音樂發表會(日文) (附中文翻譯)

https://www.kidsbook.com.tw/books/view_book.asp?id=8631

Facebook 外掛功能